2009-8-13 09:51
apptailor
生產力升 復蘇徵兆?
美國次季業績期接近尾聲,數據顯示,標普500已公布第二季度業績的427家成分股公司,約有73%的盈利表現優於預期,但有52%的營運收入卻低於預期,令人質疑為何衰退期間,失業率持續惡化、工資停滯不前,消費者信心又低迷的環境下,企業利潤卻能超出預期?也許,最新公布的第二季生產力數字,可以提供答案。
美國次季非農生產力升幅為6.4%,乃2003年以來最快的增長速度,而同期單位勞工成本降5.8%,則創9年最大跌幅。數字意味企業因應經濟衰退而透過裁員及削減工時作出調整策略奏效。數據的細節顯示,產出按年下跌了1.7%,工時減少了7.6%,平均時薪幾乎迄立不動。工時減幅大於產出,造就了單位勞工成本劇降,企業無情地削減成本,成功在逆市賺取較預期為佳的盈利數字。
不少經濟學者認為,生產力數據為經濟衰退結束加添了證據。歷史顯示,衰退往往是在成本獲得削減的情況下結束,而復蘇之初,由於產出提升而削減成本計劃仍在實行中,亦每每是生產力提升表現最佳的時段。在1975年後美國經歷過5次衰退,受衰退末期成本削減所推動,經濟復蘇後首個季度的平均增長率便高達5.8%,是長期平均增長率2%的接近三倍。生產力大幅躍升,推動了企業盈利的復蘇,繼而促使股市反彈,造成良性骨牌效應。
更加令投資者欣喜的,是單位勞工成本未隨生產力上升,意味通脹未構成威脅,聯儲局有更大空間把息率維持於低水平一段較長時間,為推動經濟復蘇締造更有利的客觀環境。
生產力最簡單直接的計算方法,是把產出除以工時。企業大刀濶斧裁員,形成同樣的工作由較少的員工分擔,生產力自然上升。美國今年首季經濟增長由原來的萎縮5.5%向下修訂至萎縮6.4%,生產力數字亦由原來上升1.6%向下修訂至僅上升0.3%,而單位勞工成本更由最初的上升3%大幅向下修訂至倒跌2.7%。
正常來說,高生產力意味經濟可以在不挑起通脹的情況下,以較快步伐成長,提升生活質素,僱員亦可在不影響僱主利潤下獲得加薪,造成雙贏局面。高生產力亦意味經濟可用較少人手生產更多商品及提供更多服務,故即使過去10年職位沒有顯著增加,產出卻提升了20%。反之,若生產力增長低,便反映經濟呆滯及通脹壓力上升。
不過,生產力並不易量度,短線的波動亦大,故經濟學者傾向觀察長期趨勢,例如美國於1948-1970年的平均增長為2.7%左右,1971-1995年平均增長則為1.6%,其後每年生產力增長平均約為2.5%。至於生產力增長強勁是否代表經濟必然復蘇?從周二美股的表現觀察,投資者對美國目前是否正經歷典型的經濟復蘇,仍有疑慮。
王 冠 一
資料來源
王冠一財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