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8 23:55
Dereklaulau
一個問題少年 後來如何變成股神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89 期
作者:賀先蕙、李郁怡
第一本巴菲特授權的傳記《雪球》,版權逾兩億元、九月二十九日在全球同步上市。
不同於過去所有描寫巴菲特的書,總是著眼於他的誠實、紀律、慷慨慈善以及不敗的
投資勝績,此書真實描寫了,巴菲特之所以成為今日巴菲特,他的人生故事
金融海嘯的時候,誰還能乘風破浪?答案,又是,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
近四十年來,度過多次股災,他總是敢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巴菲特近來大舉買股,高盛、AIG、鴻海的死對頭——大陸電池商比迪亞,都是他的目
標。
巴菲特一出手,沒有人敢不點頭。他所創辦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
控股公司,年平均報酬在二○%以上,讓巴菲特在全球動見觀瞻。這位擁有股神、華爾
街之王、奧瑪哈的先知等眾多稱號的老先生,光是亞馬遜網路書店關於他的書就超過
六十本,但沒有任何一本像是九月二十九日在全球上市(中文版預計十二月上市)
的《雪球——華倫巴菲特與他的人生事業》(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如此引人注目。
一字未寫,出版商預付逾兩億版稅
理由是,這是巴菲特第一本授權的自傳,而且出版商班坦戴爾集團(Bantam Dell),
在二○○五年此書一個字都還沒開始寫之前,就預付了七百二十萬美元(超過新台幣二
億三千萬元)的版稅,購買北美一地版權,這是自傳性出版品的天價(編按:僅次於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自傳,一千萬到一千二百萬美元授權金紀錄),也讓這本書成為今
年度全球「最貴」的一本書。
更特別的是,這是巴菲特授意打破自己神話的傳記。《雪球》作者愛麗絲.施洛德(
Alice Schroeder)當初能夠打動巴菲特,取得他授權執筆的主因,正是因為她是第一
個向他提議,全面解讀「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不要片面渲染解讀巴菲特的人。
施洛德在新書網路上的宣傳短片表示,巴菲特擁有很多矛盾的特質:他並不重視金
錢,卻成為全球首富;他是富人,卻主張富人加稅;而巴菲特對這本書只要求
她,「不要隱惡揚善」,他允許她無限制的採訪他與他的親友。作者花費了四年、三
千個訪問時數,最後終於完成了《雪球》一書。
在這本書中,你會發現一個從幼年就對賺錢天賦異稟的巴菲特,但你同時也可以發
現,一個害羞、不擅言詞,對自己沒有自信,對事業充滿了熱情,卻對婚姻無法駕馭
的巴菲特。人性面的股神故事,反而讓巴菲特更具魅力。
《商業周刊》也在《雪球》英文版全球上市的同一週,搶先從書中整理出巴菲特充滿
人性、不為人知的八個故事:
6歲,身價零美元
我不賣單片口香糖 只賺兩美分也要避險
股神巴菲特人生的第一筆財富從哪裡來?答案是,賣口香糖。
六歲的時候,巴菲特開始賣口香糖,而且那時候就顯示出,他是個做生意挺有原則的
人。
巴菲特爺爺在奧瑪哈(Omaha)經營一家超市,巴菲特從爺爺那裡批貨。《雪球》書
中,他說:「阿姨送給我的一個綠色小托盤,上面隔成了五個小區域,可以讓我放水
果、薄荷、雙重薄荷等等口味的口香糖,……我會在社區裡面一戶一戶的敲門賣口香
糖,通常是晚上去賣。」
巴菲特回憶,「我記得一個叫做維吉尼亞.麥可維(Virginia Macoubrie)的女人
說,『我要買一片水果口味的口香糖』。」年僅六歲的巴菲特回答她,「我們是不會
分拆口香糖來賣的。」
「我的意思是,我有我的原則!一包口香糖要價五美分,但她卻只想花一美分在我身
上。」巴菲特告訴作者施洛德,他小小年紀時,心裡的想法。
施洛德指出,對六歲的巴菲特來說,他很想賣掉口香糖,但只有買賣還不足以讓他改
變原則;如果拆開單賣一片,意味著他得承受另外四片賣不掉的風險,「賣掉一整
包,他可以賺到整整兩美分利潤,銅板實實在在的握在手心裡面。兩美分,就像最初
的幾片雪花,是(巴菲特)未來財富雪球的基礎。」施洛德說。
而小小年紀的巴菲特,把他賺到的每一分錢都記錄在一本小小的紫紅色登記簿,這是
他人生的第一本帳本。
12歲,身價一百二十美元
第一次學到投資三堂課 與姊姊合股的教訓
有一本書對於青少年的巴菲特影響非常大。那是一本他在圖書館借到的書,名為《一
千種賺到一千元的方法》。
這本書有一張照片,裡頭是一個人面前堆了一大堆銅板。「機會正在敲門,美國從來
沒有像現在有大好的機會,可以讓人只用小本錢就可以賺到大錢,」那本書裡這麼
寫,「但你不開始去賺,就永遠賺不到。」
靠著賣口香糖、報紙、雜誌,還有趁著全家到愛荷華州奧科博吉(Okoboji)湖區度假
時,向曬日光浴的男男女女推銷可樂,甚至後來在奧瑪哈大學美式足球賽中,在觀眾
席叫賣花生米,十二歲的巴菲特存到了他第一個一百二十美元的積蓄,準備做人生的
第一筆投資。
《雪球》裡,巴菲特說到,當時的他對股票了解有限,只記得開證券公司、從事證券
經紀工作的父親常常向客戶推薦一檔叫做「城市設施優先」的股票。於是他十二歲那
年的春天,就說服姊姊桃樂斯(Doris)跟他一起投資,透過父親,一人花一百一十
四.七五美元,各買下三股。
到了六月,這支股票從巴菲特進場時的每股三十八.二五美元,一路跌到了二十七美
元。桃樂斯每天上學的路上都會「提醒」巴菲特,她的股票正在一路往下跌。巴菲特
覺得自己壓力好重大。
於是,當這支股票終於漲到了每股四十美元的時候,十二歲的巴菲特就獲利了結、出
場了。但出場之後,這支股票卻一路飆到每股兩百零二美元。「華倫學到了三堂課,
而且認為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事件之一。」施洛德指出。
巴菲特學到的第一堂課:不要過分重視買價;第二,絕對不要不加思考,看到眼前小
利就落袋為安;第三,如果不確定自己一定成功,就不要隨便跟別人合夥投資。
小小巴菲特發現,他這次投資,原本可能賺四百九十二美元的,「他發現自己得要花
上好多年的時間才能賺回他『損失』的部分,」作者施洛德這麼說,「他絕對、絕
對、絕對不會忘記這個錯誤。」
14歲,身價一千美元
我們明目張膽偷了起來 當年曾是問題少年
巴菲特十二歲那年冬天,父親當選共和黨美國眾議院議員,於是舉家遷往華盛頓特
區。離開從小長大的故鄉,害羞、內向的他,適應得並不好。
《雪球》中他形容自己:「我沒了舊朋友,又交不到新朋友,……我運動神經不太發
達,沒有融入團體的門票。」他雖然參加了棒球隊和足球隊,但因為他戴眼鏡,又不
喜歡身體野蠻的碰撞,所以混得不怎麼樣。
在這情況下的巴菲特,成績從剛開始多半是B和C,逐漸變成了都是C與D的滿江紅
狀況,唯一特別的是打字課成績很高。
到了中學二、三年級的時候,巴菲特甚至和同學開始偷東西。他們會到城裡的席爾斯
百貨(Sears),「我們就明目張膽的在那裡偷了起來,會偷我們完全不需要的東
西,」巴菲特說。他偷了一大堆用不著的高爾夫球,一直放在抽屜裡,從來沒用過,
也沒拿出去賣。
即使偷東西,但對「賺錢」的渴望仍是青春期的巴菲特沒有改變的特質。送報紙是他
這段時間很重要的生財工具。每天早上四點半,睡眼惺忪的起床,剛開始,巴菲特只
送一份報紙,漸漸擴張到三份,最後他甚至爭取到一份通常只有成年送報者才能應付
的報紙。不過,當時美國正在二次大戰,許多人經濟並不好,「他最大的擔憂是顧客
會溜掉,不付報費」《雪球》書中寫道,「經過幾次被顧客偷溜之後,他開始學會塞
點錢給管公寓電梯的女生,要她通報哪些人什麼時候打算搬家。」
除了送報紙,他也發展出了其他副業。在書中,他的朋友盧.巴提史東(Lou
Battistone)尤其記得他的聰明推銷雜誌法。當時的巴菲特會每家每戶的詢問是不是
有舊雜誌要回收,甚至有人放在樓梯間不要的雜誌,他也會把它們收集起來。這樣做
的目的可不只是靠回收舊雜誌賺錢,巴菲特的頭腦動得比這更快!他逐一檢查每一本
雜誌上面的標籤,然後拿來跟雇用他的雜誌經銷公司所提供的代碼本做比較。他從舊
雜誌裡整理出一份訂戶資料的卡片檔案,上面有他破解出來每一個訂戶雜誌到期的日
期。於是,巴菲特會在到期之前敲門,推銷他們續定雜誌。就這樣靠送報紙、推銷雜
誌,巴菲特十三歲就已經繳第一次稅,十四歲已有接近一千美元的存款!
21歲,身價一萬九千七百美元
我在社交上很無能 為追老婆而參加卡內基
巴菲特二十歲那年的夏天,他妹妹博蒂(Bertie)介紹他認識了蘇珊.湯普森(Susan
Thompson),也就是巴菲特後來的妻子。他完全被眼前這位棕髮、臉圓圓、活潑又陽
光的女孩迷住了。但他當時處於劣勢,對和女生交往近乎白癡,而且當時蘇珊還有其
他在交往的男生。
從小,巴菲特的母親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會對巴菲特和姊姊發怒、斥責,這樣的精
神折磨,讓巴菲特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上非常沒有信心。「我在社交上是很無能的,」
巴菲特回憶。內向、害羞的巴菲特也很害怕在眾人面前說話,「我非常害怕公開演
講。你無法相信如果我要公開講話的話,我會變成什麼樣子。我真的會吐出
來!」《雪球》書中他告訴作者他當時的苦況,「我知道我總會需要在大眾場合說
話。為了擺脫這種痛苦的折磨,我決定報名參加這個課程(編按:指卡內基演講訓練
課,巴菲特大學時曾經報名,但在最後一刻害怕而退出)。」
當然,巴菲特私下還有的一個目的,《雪球》作者觀察,「要贏得蘇珊.湯普森的
心,他知道他必須也跟她聊得來。追蘇珊成功的機會真的非常小,但他願意做任何事
情來增加機會。」
到了報名那一天,巴菲特回憶,「我帶了一疊一百元的現金,交給了教練沃依.基
能(Wally Keenan),然後告訴他,『在我改變心意以前,快把錢收下』。」
巴菲特也回憶上課的情景,「我們大概有二十五到三十個人在那裡。我們都嚇壞了。
我們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敢說。我們就統統站在那裡,不敢跟彼此說話。他們給了我們
一本演講的書——致詞、選舉演說、副州長的演說——然後我們必須每個星期進行這些演
說。」
但巴菲特一開始卻還沒辦法把這個新學到的技術,用在蘇珊身上,只好用在她爸爸身
上。施洛德這麼寫道,「知道湯普森博士對女兒的影響,華倫每天晚上都出現,帶著
一把尤克萊利琴,來對她(蘇珊)爸爸施展浪漫。」巴菲特自己則是這麼說的,「她
會跟別的男生出去,而我只好和他爸爸『調情』,然後他和我會聊事情。」
根據施洛德的說法,這位未來岳父很喜歡巴菲特,「他沒有兒子,他把華倫視為泡泡
糖之後最棒的東西。」
到了一九五一年十月的時候,巴菲特寫了一封信給他阿姨,「我深深的被一個當地女
孩給鉤住了。只要我一得到Fred(巴菲特的叔叔)和妳的認可,我就會繼續下一步。
這個女孩只有一個缺點,她完全不懂股票。不然,她是無懈可擊的。」
巴菲特求婚的那個星期,他還是照樣去上卡內基課。巴菲特回憶,「那是我贏得鉛筆
的那個禮拜。如果有人用課堂上的訓練完成困難的事,他們會發鉛筆做為鼓勵。我贏
到鉛筆的那個禮拜,就是我求婚的那個禮拜。」
對於求婚那一段,施洛德是這麼寫的:「巴菲特鼓起了勇氣,但他卻沒有真正的口頭
求婚,而是『就好像假設事實已經存在一樣,不斷的談著』。」施洛德引述蘇珊的話
說。而蘇珊則是「了解自己已經被選中了,」結果,他的求婚跟演講訓練一樣,過關
了!
25歲,身價約十七萬美元
我會找便宜得荒謬的公司 發揮偵探精神研究股票
巴菲特二十五歲時,離開故鄉來到夢寐以求的紐約葛拉罕紐曼(Graham-Newman)投資
公司工作。
這一段時間,他開始發揮偵探般精神研究股票,巴菲特會親自前往穆迪(Moody’s)或
是標準普爾(S&P)的辦公室淘金。
「我是唯一一個曾經在那些地方出現的人。他們甚至從不曾問過我是不是他們的客
戶。我會找出那些有四、五十年歷史的檔案。他們沒有影印機,所以我會坐在那裡,
潦草的寫下各種筆記,記這個數據、那個數據。我會列出各種公司的名字,Jersey
Mortgage、Bankers Commercial,各種從來沒有人要求要看過的公司。如果這個公司
不遠的話,我甚至會去看看他們的管理階層。我從不事先預約。」
「我會看過一疊一疊的公司資料,我會找出一兩家價格便宜得荒謬的公司,然後我可
以投資一萬、兩萬美元進去。」
就用這個辦法,巴菲特找到了一家位於美國麻州、叫做Union Street Railway的公
司。根據巴菲特的計算,這家公司擁有一百六十輛巴士、一個遊樂園、為數眾多的美
國政府債,還有大把大把的現金在手。「大約每股六十美元的現金,」但他進場時,
這家公司股價每股卻只要三十到三十五美元。「這整家公司要價只是它銀行裡面擁有
的現金價值的一半,」施洛德這麼分析。
為了更深入了解,巴菲特還特地從紐約開車前往麻州拜訪。「我大約早上四點起來,
開去新貝德福德(New Bedford),」巴菲特回憶。他和該公司的執行長馬克.道福(
Mark Duff)相談甚歡,正當巴菲特轉身離開之際,道福透露,「順道一提,我們正在
考慮要進行減資,發還現金給股東。」最後,他們果然每股退還了五十美元。
這筆投資替當時二十五歲的巴菲特賺進了兩萬美金,等於把他投入的資金翻了一番。
施洛德驚嘆的說,「在巴菲特家族歷史裡,從沒有人曾經因為一個想法而賺進兩萬美
金。一九五五年時,那是一般人一整年工作所賺的好幾倍。」
43歲,身價逾二千五百萬美元
我覺得幾乎快死了 第一次參加上流宴會手足無措
巴菲特於一九七三年,花了一億美元買下華盛頓郵報一二%股權之後,與《華盛頓郵
報》的董事長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也建立起非凡交情。凱瑟琳是華
府當時最有名的派對女主人,許多人形容她:「只要她想在派對中邀請任何人出席,
包括總統在內(編按:當年的美國總統是尼克森),沒有人能拒絕。」
她在交易完後之後,為巴菲特夫婦舉辦了歡迎宴會。而時年四十三歲的巴菲特,在這
之前,從來沒有參加過這麼正式的宴會。
《雪球》巴菲特自述:「那時我住在麥迪遜酒店,下午五點時,突然我的門下塞進來
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這場宴會,……就在紙條最下面,寫著:黑領結(編按:意即男士
必須穿上燕尾服與黑領結的正式服裝)。」從內布拉斯加來「談生意」的巴菲特,只
穿了談生意用的西裝,既沒黑領結,當然也沒有搭配黑領結的正式宴會服。直到再幾
個鐘頭,宴會就要開始了,他驚慌的想到,這是為他舉行的宴會,他是主角,但他卻
將成為全場唯一「服裝不整」的人,他馬上跑到旅館的對街,想要找一家店買衣服,
但傍晚的時刻,所有的店卻已經關了,他只好打電話給葛拉漢的助理求救,還好助理
動用關係,請當地一家店鋪開門,讓巴菲特買到衣服。
樸實的巴菲特,人生第一場上流宴會,卻是搭著計程車赴會。
書中這麼描述:「計程車通過了具有歷史的橡樹山公墓,往上走越過了一排十九世紀
風格的房屋,當時正值十一月,沿途路樹一片金黃、嫣紅……,車子持續往上走,通過
了美國建國第一場會議舉行所在的敦巴頓橡園(Dumbarton Oaks),……當車子終於滑
入了一條寬廣的大理石車道,巴菲特遠遠看到一棟壯麗的、三層樓高、奶油色澤的喬
治亞風格大宅,門前殷綠的草坪寬廣延伸……。」
趕在宴會正式開始之前的雞尾酒時間,巴菲特夫婦出現在凱瑟琳的豪宅門口。
與會的貴賓冠蓋雲集,民主、共和兩黨的議員、知名的專欄作家、律師、外交家、華
府最當紅的菁英人物都在,拿著雞尾酒杯閒聊。客廳到處掛著亞洲的繪畫、雷諾瓦的
名畫。凱瑟琳將巴菲特介紹給賓客,對他相當讚美,但巴菲特說:「凱瑟琳極盡所能
要讓我感到自在,我卻怎麼都自在不起來。」
當雞尾酒會結束,正式進入餐廳,巴菲特就更不自在了。巴菲特發現自己正坐在芭芭
拉.布希(Barbara Bush)旁,當時布希還是美國大使,很快就要派駐北京。所有的
人都看來輕鬆自在,他遠遠看到自己的老婆,坐在一位參議員旁邊,參議員帶著點調
情味道在跟巴菲特太太說話,還把手放在她的腿上。他回憶當時看到每個人都輕鬆愉
快,卻形容自己:「我是唯一的例外,我覺得幾乎快死了,我根本不知道該跟別人聊
些什麼。芭芭拉.布希客氣得不得了,但她一定看出來我是多麼的手足無措。」
做為主客,依例,他應該要站起來致詞,他卻緊張得半死,「我呼吸困難……,我怎麼
可能在大半個國會(成員)面前致詞?」他雖然硬著頭皮講完,心裡卻直想逃。
47歲,身價七千二百萬美元
這是我犯過的最大錯誤 難以承受與妻子分居打擊
巴菲特自傳《雪球》在出版前,最大的話題,莫非是巴菲特與妻子蘇珊如何分手,以
及蘇珊如何安排巴菲特現任妻子艾絲翠.曼克斯(Astrid Menks)去照料他的生活,
三人之間維持友誼直到老年的故事。這是一段過去巴菲特不曾對外透露的隱私,但也
是最能夠顯露巴菲特不為人知的一面。
作者施洛德描述,在巴菲特四十七歲那一年,他已經擁有了他想要的每一樣東
西:「他有錢,個人身價超過七千二百萬美元;他事業有成,經營著一家市值超過一
億三千五百萬美元的企業;他擁有影響力,他的報紙為他贏得了兩座普立茲獎。他更
從一位地方級的重要人物,逐漸在全國舞台崛起,而當時他唯一剩下想要做的事,是
賺更多的錢。」
就像是許多將時間完全貢獻給工作的中年男人,巴菲特根本沒有想過,過去一直在背
後支持著他的妻子蘇珊,竟然會下定決心要離開他。
其實,巴菲特的婚姻出現問題,是逐漸發生的,他與妻子所要的生活根本不一樣。書
中提到,一次巴菲特與蘇珊與朋友聚餐,朋友告訴他們,他們的外甥正在美國原住民
保留地擔任志工,蘇珊馬上興奮的說,那正是她要的生活,「能夠在保留地過簡單生
活,還能夠幫助別人。」但是巴菲特卻面無表情看著她說,「蘇西,我會買一塊地給
你。」
蘇珊與巴菲特結婚時,巴菲特二十二歲,她只有二十歲。二十五年之後,正當他的事
業旭日東昇,妻子蘇珊則因為孩子長大了,生活失去重心,陷入自我認同的危機。
書中描述,她一度想要去發展歌唱事業,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甚至說服奧瑪哈一家
名為French Caf綳瑰\廳老闆,讓她這位百萬富翁的妻子,在餐廳現場演出。但是歌唱
事業並沒有帶給蘇珊想要的快樂,她經常白天開著她的保時捷(Porsche)跑車,把收
音機聲量開到最大,到處遊蕩,直到晚上不得不回去空蕩蕩的房子。
她發現自己的生活一團糟,動念要離開巴菲特。她去找朋友傾訴,出現在她的網球夥
伴丹(Dan Grossman)的辦公室門口,哭著尋求建議,而不管巴菲特的辦公室也只有
一牆之隔。她甚至開始在朋友那裡儲備一小筆一小筆的錢,看起來似乎想逃似的。
巴菲特是那種沒有女人陪伴、打理生活,就不懂得自己好好吃飯穿衣的人,蘇珊怕自
己離開之後,巴菲特沒有人照料,甚至找了與她熟識的餐廳女侍曼克斯(後來成為巴
菲特的妻子),請她偶爾去巴菲特家,為他做一頓家庭料理。
婚姻無法挽回,他退化成十一歲
做好了安排之後,終於,蘇珊告訴巴菲特,她想在洛杉磯諾伯丘德國鎮買一個小房
子,這樣她到當地時就有地方可以落腳,她用非常婉轉的方式告訴她的丈夫,「我們
都有各自的需求。」巴菲特並沒有聽懂,最初,他以為妻子只是想要一點改變。
對巴菲特來說,蘇珊離開他這件事,是難以理解的,在他的心中,她的妻子為他而
活。但蘇珊搬離後幾個星期,情況越來越清楚了,蘇珊並不是去洛杉磯待個一星期就
回來,她在當地有了新的生活,她的網球教練搬到她住的地方附近,並且希望能夠與
她結婚。
《雪球》書中描述:「巴菲特試圖挽回婚姻。他與妻子在電話裡一談就是好幾個小
時,他願意做任何事,只要能夠讓蘇珊回心轉意。他甚至考慮搬去加州,學跳舞,做
蘇珊喜歡做的任何事,但這些努力卻來得太遲了,他無法給她要的東西。她向他解
釋,她想要找回自由與自我認同,她不要再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照顧他。」
在一切的努力都徒勞無功之後,巴菲特開始無意義的在房子裡踱步,忘了吃飯,也不
懂得好好穿衣。每天他去辦公室上班,都帶著劇烈的頭痛。儘管他不曾在同事面前失
去控制,但每個人都覺得他看起來好像是整夜沒有睡好。他每天打電話給蘇珊、哭
泣。
「好像他們不能住在一起,可是又少了對方就活不下去。」某人描述那個情景。 看到
她的丈夫如此地無助,蘇珊內心一度動搖,她告訴朋友,「也許我應該搬回去。」但
她最後沒有這麼做,相反的,她再三打電話給她的朋友,餐廳女侍曼克斯,請她去為
巴菲特做一頓飯。
當曼克斯到達巴菲特的家時,她看到一個堆滿散亂的書報與企業年報的洞穴。巴菲特
病得嚴重。為了填補空虛,他找大姨子桃蒂(Dottie,蘇珊的姊姊)去看電影,和也
離了婚的朋友Ruthie Muchemore一起殺時間。當時他的情況寂寞而悲慘,退化成一個
十一歲的男孩。
把情感轉移為「巴菲特給股東的信」
蘇珊的離開,無疑對四十七歲的巴菲特造成嚴重的打擊,他在書中說道:「這絕對是
可以避免的,這不該發生的,這是我犯過最大的錯誤。這件事,無疑的,百分之九十
五,也許,百分之九十九是我的錯。我沒有真正的去理解她,但她過往一直是完美的
去理解我。我總是自顧自的往我的目標走,你知道,(當時)我的工作越來越有趣。
當蘇珊離開的時候,我沒有讓她覺得她應該要覺得的,那麼的被需要。你的配偶被擺
在第二順位,多年來,她陪伴我,孩子百分之九十都是由她來帶大的,當孩子長大之
後,她失去了她的工作。」
「某方面說來,她可以趁這個時候去做一些她喜歡做的事,她也做了許多志工工作,
但最終,這行不通,因為她並不想成為因為丈夫而被注意的女人,她喜歡直接與人們
接觸。」
「她愛過我,她仍然愛著我,我們之間的關係是不可思議的。但……,依然,這是不該
發生的。這完全是我的錯。」
不管巴菲特的傷口有多大,一九八七年的冬天,巴菲特還是將精力重新投注回工作
上。他花了許多時間,一再改寫一年一度給股東的信,之前他給股東的信比較像是一
個非正式的報告,說明營運現況,而這次的主題則轉為如何衡量管理表現,解釋為什
麼追求短期收益對投資而言並不是個好的衡量標準。他找到凱洛.魯米思(Carol
Loomis)擔任編輯,幫助他將「巴菲特給股東的信」成為送給股東的年度獻禮,這封
信,變得更有溫情,也變成後來每年全球傳誦的文章。畢竟,雖然妻子離開他了,但
這群波克夏的股東一路不離不棄陪伴著他走來,還將他們的信任投注了在巴菲特的身
上。
57歲,身價超過十億美元
華爾街之王的姊姊也是菜籃族 巴菲特拒絕資助破產的她
一九八○年代初期,就像現在一樣,華爾街衍生性金融商品投機大行其道;而巴菲特在
一九八二年就看出風險,他還寫信給國會,要求政府立法,規範投機交易,不過,當
時巴菲特的先知,並沒有受到重視。
果不其然,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盤,當時人們把這次的股
災,比擬作一九三○年的金融崩盤;也如同今天一樣。巴菲特當時秉持他一向相信
的,「在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在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他危機入市,大買可
樂可樂等績優企業股票。
但是,令人驚訝是,巴菲特的姊姊桃樂斯,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弟弟是「華爾街之王」
而躲過股災。她因為聽信「理專」的建議,擴張信用大買衍生性金融商品,不僅自己
買,還介紹親友一起來買,結果大虧,幾乎就要破產,連房子也保不住了。她不敢找
巴菲特幫忙,於是去找蘇珊,她安慰她,「他(巴菲特)一定會照顧妳的。」結果出
乎意外,巴菲特竟然拒絕幫忙,理由是,幫她付錢只會幫到她的債主。「去他媽的,
那個賣桃樂斯商品的女人,她害每個投資的人都破產!」巴菲特大罵。
但桃樂斯怕自己變得一無所有,她非常驚慌,到處求助,後來這件事鬧得很大,甚至
上了《華盛頓郵報》,這件事讓巴菲特家族引以為恥,桃樂斯因而被家族孤立,與弟
弟的關係也降到冰點。
表面上看來,巴菲特對姊姊毫不理會,甚至不打電話聯絡,但最後巴菲特終究暗地還
是伸出了援手,他安排每個月一萬美元給桃樂斯,不過方法不是借錢,而是事前將桃
樂斯未來會收到的遺產收益,提前做財務處理。
小檔案 _ 巴菲特
出生:1930年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經濟學碩士
現職:波克夏海瑟威創辦人暨執行長,《富比世》2008年全球首富,身價超過
620億美元
小檔案 _ 雪球
書名:雪球
作者:愛麗絲.施洛德
出版社: 班坦戴爾(英文)天下文化(中文)
出版日期:2008年9月29日(英文)2008年12月(中文)